学生活动

文学院开展“好书与你相遇——一周读一本书”活动

作者:admin 来源:文学院 日期:2024-4-15 16:0:3

为了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文学院面向学院全体同学开展了“好书与你相遇——一周读一本书”主题活动。于3月19日下午7:00在第一教学楼217教室举行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历时三周,在学生中形成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取得了良好成效。读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同学一周阅读一本好书,并写下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感悟,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文字吧!

《迟桂花》读后感

   2302班 张雨菲

风又翻卷纸张,月染一室桂花香。

在这之前,我对郁达夫的印象是忧郁的文风,是悲观甚至厌世的心境。课上的一次偶然,我了解到了这本书,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然而就是这本内容很短的作品,却给了我强烈的震撼,让我明白郁达夫也是流丽清新的文笔,是淡远的清愁和自然的文辞,是坦诚率真地抒发内心的情怀。整本书读下来,翁家山独特的自然美景带我们走出城市的喧嚣,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之美。不光是作者的心境出现了变化,感觉自己也好像是身临其境一样,涉足田野,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温馨和生命的鲜活。
是将暮晴天之下的烟霞夕景吗?那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伴着一簇簇的屋瓦与白墙,幽深地让人向往。是让作者惊异的桂花清景吗?微风裹挟着桂花香气,送给亭内暂歇的行人,这是书里与桂花的第一次相遇,也是我第一次被如此清新的风采所吸引。是台阶前凝视的空山月夜吗?秋虫的鸣唱、袅袅的晚烟、几点的煤油灯光,便是这空山秋夜带来的沉默与安稳。
书的开篇是翁则生寄给作者的一封长信,我被两人留学时期的友情感动,却没想到在之后的文字中,妹妹翁莲健康淳朴的样子给了我更深刻的印象。她自然真率,活泼纯真,在路上和村中的同性热情地打招呼,几乎认识附近的各种动植物,说的有趣而详尽,她的身上,是有与其他人不同的青春活力,不加修饰的、最纯粹的心境,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性格,或许谁又能想到她生活中的苦难呢,她嫁入的家庭并不幸福,丈夫早逝,但她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回到娘家,为家人带来新的希望和变化。生活再苦,但翁莲依旧热情地追求美好事物,她就是她自己,象征着如翁则山一样的美,是属于自己的“迟桂花”。
小说一共写了四次桂花,最初,只是沉浸于桂花的美,陶醉于桂花的香,当迟桂花的含义被解释的那一刻,我好像突然豁然开了,“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迟桂花不仅仅是花,它是一种沉着自得的淡漠心态,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张弛有度的人生。各花各期,在其他花红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甚至深受打击,积蓄力量,朝着光亮走,也总会绽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做迟桂花也很好,见证了一路的风景,成为经久的花。

书中的人物都是迟桂花,则生是迟桂花,终于等到迟来的安稳;翁莲是迟桂花,她收获了迟来的自由;而作者又何尝不是呢?他在翁家山得到了心灵的释放。我知道,无论谁,在面对未知,在面对等待,在面对未来的时候,都会心急,都会迷茫,都会陷入一些否定和忧郁中,这很正常。那就尝试做一朵迟桂花吧,相信美满的时刻,总会来的,就像桂花一样,或早或晚,都会开放。
迟来的花开亦芬芳,不要对时间有太多的执念,慢慢与美好相遇吧,坚定那份初心,等待水到渠成的结果,只要你确信那个澄明的未来一定在,经历再多束手无策的时刻,也没关系。“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图片1(1).png

《文城》读后感

2202班 王馨

起初选择这本书其实理由很简单,仅仅因为感觉名字好听,感觉文艺气息,再加上是余华老师的作品,所以决定一读为快。
首先,主要内容讲的是主人公林祥福十几岁时父母离世,但好在家境殷实,家里留有十几根黄鱼(金条),加上林祥福本人也踏实肯干,所以也会把自己的收入定期去城里换成黄鱼保存起来。这样一个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不错的富家少爷理应有着幸福的生活,可一个女人的出现打破了林祥福的生活。
小美在婆家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媳妇,可因为偷偷借钱给自己的弟弟而被婆家赶出家门,丈夫阿强因不舍小美而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离家后在他们钱财用完之际就决定去京城去投奔从未谋面的亲戚,途中他们谎称兄妹借助在了林祥福家。可天亮之后,阿强独自离去,小美就因为所谓的“发烧”留在了林祥福家,后因日久生情,俩人决定完婚,日子就这样幸福地过了一阵子。某天,林祥福回家发现小美消失了,与之消失的还有一半的金条。一段时间过后的某一天,小美以微微隆起的小腹的状态再次回来,善良的林祥福选择原谅她以开始新的生活。林祥福对小美说“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一定要找到你”。如他所言,小美再次离开了,而他也履行诺言抛家舍业带着女儿林百家一路吃着百家奶,一路寻找着那个叫“文城”的地方。

“文城”——一个出门乘舟、每家每户门前能看到水的地方,这是小美留下唯一的消息线索。林祥福带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着每个符合条件的地方,最终,他选择留在溪镇,他认为溪镇就是小美口中的“文城”,他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小美会突然出现于此。在等待小美的同时他获得了友情,也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这座城市扎根立脚。未成想,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林祥福也死于土匪之手。田大一家!不想让少爷葬于异乡,决定拉着林祥福的木棺重回故乡,正所谓叶落当归根,人故当还乡。
可悲的是林祥福到死也不知小美就生活在溪镇,默默关注着他与女儿,并托人把自己为女儿缝制的衣服塞于林祥福。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冰冻中,在自发的祈福活动中,小美和阿强耐不住严寒长眠于此。在田氏兄弟运棺回故乡中途休息时,林祥福和小美终于相遇了,在小美墓碑的一侧躺着林祥福的棺材,两人却已咫尺天涯,或许此刻他们的灵魂在对话。
其次,书里塑造了一个个生动且耐人寻味的形象。林祥福因了一个谎言,产生一种执念,在人海茫茫中找寻他的爱:因一个人寻找一座城,寄于他乡,爱上一座城;因一个一无所知的女人改变其一生,最终踏上不归路,不为其他,只为她是她,是孩子她妈!
如一个善良、勤奋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生存下去,一技在身强于家财万贯。林祥福靠着自己的木匠手艺扎根于溪镇,虽未寻得所爱,但在一个陌生的他乡重新获得了友情、亲情!

小美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怜在那个年代的她也是家庭里的牺牲者,嫁于阿强之后,虽然婆家对她很好,但地位始终很轻,稍微不慎就被婆家休回娘家。恨在她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将一个淳朴善良、家境殷实的少爷变为迥然一身漂泊他乡之人,最终丧生他乡,为一个谎言付出了生命。
个人认为林祥福和小美的死很草率,不像电影里那样自带主角光环,没有任何征兆,让人猝不及防,一时难以接受。一个死于土匪之手,一个冻死在冰天雪地,不过细细想来这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军阀混战,每天因各种原因丧生之人不计其数,不禁让人感叹,人的生命贱如蝼蚁。
情节设计很精妙,林祥福活着时未能寻得其所寻之人,死后二人的灵魂却有了短暂的邂逅,读后瞬间感到虽不言悲却悲从中来。世人都渴望以美好作为故事结局,可现实终归不能预料,不能尽如人意。
不得不提的是田氏兄弟,感觉他们有情有义。林祥福离开家时将田产、房屋都交于田氏兄弟看管,多年过去,田大找到林祥福后拿出包袱,将这些年所收租金全部交于林祥福,林祥福谢绝了。再就是林祥福死后,他们兄弟千里迢迢跑来将其运回故乡,田大因患病亦命丧途中。
我们有时都在拼命追求一个结果,却忽略了中间的过程。其实结果未必就是真正的结束,又或许成为千万环节中的一环,因而更应该注重当下,过好当下,才能更接近你所追求的结果。

图片2.png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读后感

2303班 毕楸童

众多的文学题材中,自小我最爱的便是散文。
我也喜欢小说,喜欢它的百转千回,喜欢它的荡气回肠,可是却独有散文,是我们与自己独处时,唯一能看得见的真实。
散文中,其实有着人生百态,看似在写文章,却更像是在回顾自己的生活。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粥一饭,都通通可以通过散文这种文体表达出来。
也就是因为这种喜爱,我最近细细读了《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这本散文集。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年前,民国时期的那些散文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琐碎和无奈。也就是那么短短的一下午,我就仿佛突然之间穿越了一般,懵懵懂懂间,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有趣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人活一世,到底什么最重要呢?名利权势或者富贵荣华,可或许只有到了活到最后的那一刻才会明白,真正重要的只是有趣的活着,有趣的活一场。
有趣的活,不是放纵自己的人生碌碌无为,而是去追寻有趣的事,走有趣的路,看有趣的风景,最后站在一个或高或低,却让自己内心充盈的地方接受自己这一生的活过。

《秋天的怀念》是这一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它的作者史铁生一生历经坎坷。在壮年时期失去双腿,曾因为伤痛的折磨而性情大变,但那怕身边人来人往,他的母亲都一如既往疼惜着自己的儿子。这里的怀念是怀念自己的母亲,怀念有母亲疼爱的那段时光,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却再无来日可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平凡人的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吃。有人笑言,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一般都是吃了吗?现今时代变迁千千万,却这一句过问却从未真正远离过我们。
这一句吃了吗是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的最快方法,也是一句最真切最实在的关心和问候。
当然吃这一项上,我们的花样实在太多。大而广之,北方人有北方人的吃法,南方人有南方人的吃法。往小了看,那怕同一地域,也各有各的吃法。
平常的五谷杂蔬,经过每个人的手,愣是被我们做出了千奇百怪的滋味和花样。
或许,我们吃的就不仅仅是五谷蔬菜,而是人生百味,由百样蔬果做成的百味。
不了不断的,恰是世间至贵
如果一个人能活到八十岁,那么他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或人就真的是浩如烟海,缥缈如云了。
年轻时,朋友是个多重要的词汇啊,不管刀山火山,只要有朋友招呼一声,恨不得立刻马上奔出家门。
那时,家人被我们远远晾在一边,觉得友人相聚时多么重要的事啊。及至年长,明白了也许朋友是很重要,但真正能够长久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唯有家人。
仔细想想,从少时到年老,我们身边的朋友来来往往,变换不断,但只有家人自始至终都在,那怕岁月变迁,那怕世事纷扰。
亲人之间,一旦结了缘,就仿佛结了一辈子,除却生老病死,就没有能将这种牵绊了断的东西。
书中的亲情,读来绵绵细长,简单琐碎之间,让我看到了世间的最为珍贵。

图片3.png

《一个女人的一生》读后感 

2203班 卢继堂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一直以为这本书的名字是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不过事实也如此。人类这种动物,好像生下来就是某种事物的奴隶,这也是维持他心脏运动的唯一动力。这是一种可怜,卑微渺小的依附性,不过这种依附有大有小。有的人是爱情的奴隶,有的人是自己的奴隶,还有更多等等。

而书里我所看见的,却是诸多近似病态般的依附。现实中也常有,不过大抵都是通过别人口中听说得来的,他们往往是一些认为生活没有希望,而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最后可值得抓住的稻草。这就像我曾经见过的家伙一样,把一切都寄托在爱情之上,那么这时他便成了爱情的奴隶,而他还因此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怀疑自己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挺下来的。  如果这样,看来当我们在谈论这种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以一种贬低的视角来去看待。但是看完这本书会让你有一个新的改观,这就像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任何一个真正痛苦的人。即使那种痛苦,是他自己创造的,但是事实却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穿上他的鞋,再重新走一遍她的路。这种依附行为固然有其缺点,但是我们永远不能抛弃怀疑,抛弃稍稍可给予的体谅。  一位小提琴家盲目自信,病态般地将自己视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为真正的神明,高傲的游走在名利场,但实际上它只是人们瞧不上眼的小丑,即使他拥有一些实力。他的朋友曾多次劝导他戒酒,并安定下心来,不要去陷入那种腐朽的生活,但是在每一次悔过后,他会把失望加倍的还给每一个曾在他身上寄托希望的人。而他这一次把这种痛苦带来了一个悲惨的女人,这就是聂卡奇朵的继父如何认识他母亲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爱情,简单是因为他的继父需要他母亲的一千块钱。当他以为自己可以重新来过,结果却是以这种痛苦的希冀,让他的妻子苦苦耗死在榻,并让他狠狠抛弃。同时又让这种痛苦的希冀,把他的女儿变成了需要依附存活下去的病态女孩。她怀疑自己的母亲认为他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却对父亲产生了一种近乎恋父般的无法解释的爱情。而这种病态般的依附行为,也伴随她的迷茫少年时代。  本书虽然说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但是看完发现实际上描述仅到这个女孩的17岁,但是倘若把书中出现的所有女性全部加上,那么算是可以组成一个女人痛苦的一生了。而这种痛苦都来自于一种依附,这大抵是最后能存留的一种寄托,或许在绝望之际,我们总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些希望。这就像这个可怜的女人一样,他到最后都相信这个小提琴家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而并不是对这个不为六便士而为月亮疯狂痴狂的男人产生怨恨,甚至在她死前她曾满怀热泪地为他穿上最好的衣服去参加那场音乐会,她以为她的转机要到了,她的心跳加快双颊发红,可是最后只剩一副躺在床上冰冷发青的尸体,被他的女儿和这位她曾幻想能为她带来希冀的老公抛弃。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学圈子里认定的糟糕丈夫形象,总是喜欢描写并过分强调一些病态的精神状态,这位小提琴家在最后意识到真相时才发现真相早早就如闪电一般刺瞎他的双眼,而实际上他早已认清真相。但是涅朵奇卡的痛苦却没有结束,她被公爵家收养,与公爵家的小女儿卡佳相识,一系列纠纷与矛盾后,两人却产生了一种疯狂变态的爱情,仿佛不离开某人无法存活,她们在深夜互相亲吻,直到嘴唇都肿了起来。而这种病态般的依附,也被他们的老师告知给了公爵夫人,让二人分开。而这也开使得涅朵奇卡开始了她的第三段生活,便是在这位老师家的居住,但她的依附却曾未结束,她对这位如母亲一般疼爱她的人也产生了一种依恋。到后来她有接触书籍的机会,她在书籍的作用下,开启了长期思考,而把自己停滞在一种冷漠的状态之中,而这种还在迷茫少年时代的思考,也让她陷入了,反复的内耗与纠结之中,但是故事却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一样,而是在这种纠结之中结束。不过后期这段故事,我不想多加阐述。或许真正让我最记犹新的更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吧!那种病态般的恐怖,实在是能将人拖入梦魇之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可怜女孩的一系列行为都来自于原生家庭给她造成的伤害,她认为只要对他的父亲产生一种依恋,她的父亲就不会伤害他。她多次选择顺从自己的父亲,帮助自己的父亲,从家里拿出钱来,而明明自己的家已经穷到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地步,但是他总是因为害怕父亲抛弃她让她丢失这种庇护,而选择继续听从父亲。她抱有一种如美梦般的幻想,认定自己的父亲,有一种超高的才能能把他带到他曾幻想过的一系列社会名流所在的繁华之地而永远离开她的母亲。可是现实却是他的父亲在十字路口通过谎言抛弃了他,不过他也在两天之后死在了医院。而后期与公爵家的女孩卡佳的的相处,她曾遭到羞辱并反复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她们之间的矛盾和一系列奇怪的行为也并未被重视,作为心智还尚未成熟的孩子很多不正确的思想,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有以一种合理的健康的行为来进行解决。直到后期第三段生活的开始,她的思想才稍有了改善,她的命运也稍有了转机,她的歌声和能力让人发现。她通过书籍而进入一种自我探索,不过对于曾经过去的梦魇以及他对于卡佳那种痴狂的爱,和她在成长后的一系列自我认识这两种有巨大冲突的想法,在她的心里拉开一道口子,如一个深渊一般把她身上的外壳剥离掉,她并没有换来精神的稳定,而是陷入到一种冷漠和失常之中,不过这也是人们在青少年迷茫时进行自我探索正常的情况。她依旧对卡佳保持那种情感,她认定人总需要一些寄托,这就人之常情来说,是事实如此。不过对于那些所谓高尚之士合稍有远见的人来看这便成了弱小和疾病,但是如真正的自我成长的道路来看,这很明显不是成为一个真正自强独立能为自己赋予能量的人格所需要的。显然这两种谁对谁错,谁也没法下出真正答案,但是对于答案的选择和使用,每个人却都拥有这个权利,但是谁都没有如帝王般绝对的威压,不论是否认依附还是否认独立。只有真正适应自己的才是正确的答案吧,毕竟人与人各不相同。  另外一句相对显得重要的话便是,过失永远是过失罪,永远是最是羞惭,可耻丑恶,不光明正大的罪,无论你把不端的情感提升到多么高尚的程度。即使这不是我们造成的罪过,我们也没有高尚到如评论家,一般随意评头论足一个人的罪过,在没有什么能力和能为此事提供帮助的情况下,选择了不需要付出任何就可以为自己轻松获得快感的批评。同时我们也不是真正亲临此事的人,有什么能力来为她套上光滑鲜亮的假面,加以掩饰这种软弱和过错,为这种被社会难容的事情加以狡辩。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在内心可以拥有一切答案,但我们永远没有绝对裁判权。因为我永远不会是他或者你,我所发现的也永远是自己周围的。而一条路是否有没有尽头?也并不是一个正在走路的人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因为怀疑从未停止,真相的推翻从未停止,关于人生道路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图片4.png

“好书与你相遇——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旨在丰富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和学校整体精神面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培养其"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历史、体验社会、了解科学、拓展思维、放飞理想、憧憬未来,推动校园整体学风的建设和发展。